陈彤接到电话,心里满是腹诽,这已经是他近几天接到的第五通电话了。他在新浪干的好好的,也算是创始人了,目前还担任着新浪执行副总裁、新浪网总编辑,可谓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。
“胡先生,怕是要辜负你的美意了。我十分看好脸书未来的发展,但现在……”
“别着急!”胡一飞赶紧出口打断了他。
陈彤只好答应了,挂断电话后心里却有点挂怪的,虽然被人看中和恭维的感觉不错,可这人怎么跟牛皮糖似的,黏住就不放手。不过想起胡一飞在娱乐圈还有一个“小狼”的绰号,便也释然了。
胡一飞没挖到陈彤,知道是自己心急了,然后又寻思着中国其他it人才,有哪些呢?
很快就得到结论,张晓龙还在开发他的fomail国产邮件客户端软件。2000年的时候,张晓龙以1200万元的价格把fomail卖给博大公司,并任公司副总裁。后来好像是腾讯收购了博大,他才顺势进入腾讯的,却依旧是负责带领邮箱团队,所以现在他还在博大干!
……
“来者不善啊!”
好在脸书现在还幼,分享核心是图片,与还是两码事。毕竟定位不同,在那“酷炫”的空间还没出来之前,也干不成这样及时性分享图片的事。
首先,这个登录界面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非常干净整洁,就是注册填资料的时候需要多用些心。这点倒是比谨慎,许多用户都有好几个号,才导致腾讯在2002年用户数就突破一个亿,可那时候全国网民数量那时候才四千多万呢。
第二个,个人界面设置也很简洁,这点就很重要了。是否给用户舒适感,将直接影响用户的粘性。
而且注册的资料越全,之后也会更容易在网络上寻找到朋友。
如果对某个用户更新的图片或者文字内容比较感兴趣,也可以点击赞,或者关注,或者直接在下面留言、讨论。这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的个人论坛,而且是及时性的。
“比博客强,增加了图片分享功能,点赞功能等等,都是首创,非常新鲜。”腾讯那是业内有名的抄袭大王,他马画藤可搞不出这样的创新,顶多回去模仿一下。
然后他马上意识到,这是一个强关系平台。
多试验了几次之后,马画藤便搞清楚了脸书的所有算法都是基于关系链来思考。比如有a、b、c、d四个人,a和b是好友,c和d是好友,a和c不认识,a和b不认识d。
这个时候,如果a关注了h这个页面,而b没有关注。但a和b是好友,那么a的点赞动作就会推送给b,而b现在觉得这条消息挺好笑的,也对这个帖子进行了点赞,这个时候c就会收到b的点赞动作。然后一直这样循环。
那么很明显,系统根据平常的对话,加上上述的分析很自然的可以通过系统识别,来判断他们其实是一个朋友圈。一旦这层关系被认定,那么a会收到d的推荐,d也会收到a的推荐。
“朋友圈”这个概念,也第一次在网络上被提及,依然很新鲜!
然后他关注了一下胡一飞的页面,发现胡一飞更新的东西都挺有趣。能有这么多粉丝关注,也并非全是因为人气才聚集这么多粉丝。
首先胡一飞的页面照片更新非常勤快,内容轻松活泼,有搞笑卖萌的,有扮酷的帅照。还有直接在公司内部拍的照片,都满足了粉丝的好奇心。而且写的文字也很有观赏性,有幽默有严肃。
这应该是涨粉丝的关键因素之一。
不得不说,马画藤看的挺准。如果再过几年,他就会知道一个“内容为王”的新鲜词汇。
频繁更新、简洁明了和个性化,成了“脸书”的标志。
其他一种业内评论说法:脸书是一个“快捷易用的知识管理系统”,是新型的“协同媒体”,是“不停息的网上旅程”,是“个人网上出版物(社区)”,是“网络中的信息雷达系统”是“专家过滤器”,是“自组织网络生态”,是“草根记者”。
“让用户将自己的页面当成网络上的家园去精英操作,这点子实在是妙!”
毕竟是新鲜事物,要想马上拥有成熟的理论是不现实的,好在这并不影响人们对博客的认识和利用。
马画藤在facebook不知不觉浏览了好久,一回头发现自己的粉丝关注数暴增,“怎么回事?”
回头一看新闻,才发现腾讯要开高价收购脸书的新闻已经被媒体炒作了起来。搞的媒体一惊一乍,不少圈内人也都惊诧,心道难道胡一飞瞎搞乱搞还真搞出个了不起的东西不成。现在连马画藤都看中了,才上线不足一个月就要出钱收购它?!
卖是不卖?
当然不卖了,却可以充分利用一下,提高脸书的价值。
“尼玛,好黑的心,这都要利用起来炒作。”
这下又有不同声音传出了,中国只有一家腾讯,脸书要做腾讯第二,还早着呢,痴人说梦。
三人成虎,听得多了,连马画藤自己也开始怀疑了起当初的判断,最后不了了之。更优质的阅读体验。
仙侠推荐阅读 More+