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杀鞑靼,做狼王,许张狂......”

       于大都闹市之中高唱此歌,就好比...在东京街头唱“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”。

       嗯,还不是中日友好的东京街头,得特么是侵华战争时候的东京,且必须是日文版歌词。

       赵维有点懵,谁这么生猛?

       抬眼望去,却是一怔,那是一个疯子?

       只见一个邋遢老汉坐在街边的泥地之上,一边仰头高歌,一边和着拍子拍打泥水。

       泥水溅得满头满脸都是,已然看不清那人样貌。

       若不是疯的,又能是什么?

       赵维眉头微皱,看着那老汉心生好奇,这人是谁?

       .......

       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       另一边,大都城外,离宫。

       燕京原本是金国首都,元灭金之后,也就是至元四年,忽必烈决定将蒙古帝国都城从和林迁至燕京。

       至元九年,又改名大都。蒙语称“汗八里”,即帝都之意。

       随后,将原位于城内的金代皇宫开始扩建,至今尚未完工。

       所以,此时的大元行政中心其实并不在城内,而是安置于城外的金代离宫,也称大宁宫。

       这和蒙古人本就习惯漂泊无定的民族个性有关,并不拘泥于形式,住在城外,反而落得清净。

       却是苦了元朝的臣子,每日上朝议政,不是入大内,而是出城往野地里走。尤其是投降元朝的汉臣,却是闻所未闻。

       至于上朝的地点,元帝忽必烈更是一切由心。

       除了大朝于大宁宫正殿之外,常朝小会则是想在哪儿就在哪儿。

       有时候,皇帝与臣子围着园林景致转上一圈,看着山水鱼虫,就把朝上了。

       而今日,更是于内苑雨廊之中,忽必烈召集一众臣子分议两务。

       一是,东进倭国之务。

       这无疑是重中之重。大元无敌之师居然两攻倭国不下,这关系到大元的颜面,更是东寻旧宋余孽的必经之地。

       弄的忽必烈都想御驾亲征了。

       二是,蒙古各汗国之间的内叛。

       因为忽必烈得国不正,各汗国不拥戴于他,甚至帮着阿里不哥来打他。这让忽必烈颇为头疼,不得不将第一爱将伯颜派去镇守和林,应对诸王。

       雨廊之中,有即将引兵西进的伯颜、阿术,也有一众熟悉东瀛的北地、旧宋汉臣。

       像是翰林承旨留梦炎、户部尚书王积翁,以及刚刚从湖广回京述职的史格等人,皆在班中。

       ......

       雨廊甚是雅致,初夏鸟鸣虫啼,绿意盎然,也颇有意境。

       然而,可称一代雄主的忽必烈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,烂事儿太多了。

       倭国打不下来,残宋那个劳什子小朝廷还跑了。

       蒙古诸王天天闹,湖广福建的叛军亦未彻底平息,而四川行省的夷族各族还不消停。

       虽说尚可应付,却也让忽必烈颇为头疼。

       阿术说话也没遮拦,“素闻那谢枋得大有学问,大汗如此高兴,想来能帮上大忙啊!”

       一众汉臣闻之,却是各怀心意。留梦炎脸有不善,王积翁却是暗暗生笑。

       不过二人皆是城府极深之辈,元帝尚未表态,他们也不好说什么。不像蒙古旧将伯颜、阿术可以口无遮拦,说错了也没关系。

       不由得,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皇帝身上,只等忽必烈开口。

       而忽必烈又岂会轻易开口?

       该说的已经说了,谢叠山入大都是个好消息,但也仅此而已。

       不是这个人不重要,恰恰相反,谢叠山很重要。

       可是,忽必烈要顾及留梦炎和王积翁的感受。

       这二人也是降臣,且降的比谢叠山早。更都是儒臣,若夸赞太过,唯恐不妥。

       沉吟良久,忽必烈把话头从谢叠山身上引来,瞄准了那个与众人都无利害关系的赵维。

       “这个赵维...诸卿怎地么看啊?”

       “他!?”留梦炎没忍住,“纨绔小儿,不足道哉!”

       王积翁也笑,也敢说话了。

       “陛下是不知那成王世子当年是何等拙劣,此人降归顺,我等一点都不奇怪。甚至觉得,他来晚了。”

       “哦?”

       这话却是把阿术和伯颜的兴致勾了上来,“且说说,这个赵维到底干了些什么,能让几位如此不耻?”

       “这......”

       留梦炎都不好开口,只得道:“这么说吧,临安西子湖畔,青楼花馆没有一千也有八百,这位成王世子就没有一家他不熟的。”

       “哈哈哈哈。”伯颜、阿术大乐,“原来是个小色鬼!”

       王积翁苦笑,“可不是小色鬼,那时他只有十二。”

       “哈哈哈哈!!”

       这回连忽必烈都笑出了声,气氛登时缓和。

       笑罢之后,忽必烈抬眼一看史格,似有深意,“史卿,你怎么看啊?”

       史格一怔,他虽是汉臣,可出生北地,与旧宋臣子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。那个什么赵维,连见都没见过。怎么问上他了?

       然而,史格转念一想,登时明白了皇帝有此一问的用意,连忙下拜。

       “臣以为,此子当善待之,厚恩重赐!”

       “......”

       “......”

       众人一怔,不明白史格哪来的善心,对一个纨绔如此礼遇。

       唯有忽必烈会心一笑,“史卿说说看。”

       “回陛下!”史格道,“赵维骄奢不足一用,杀之亦无过。可是,别忘了,他是旧宋成王之子啊!”

       “臣于湖广为官多年,与成王赵与珞交手多年。此人虽是文弱书生,却不失雄才,乃旧宋不可多得之干将。于旧宋朝廷和军中,甚有威望。”

       “只为赵与珞而善待其子,无论是对他在宋廷之中的地位,还是百姓心中的形象,皆是有损,何乐而不为呢?”

       众人闻言,皆是默然。

       他们对赵与珞无甚了解,这一点上,还真没有史格有发言权。

       只见忽必烈满意一笑,“还是史卿想的周全,朕也险些忽略于此。”

       一句话,给了所有人面子,连皇帝都没想到,你们没想到也是正常了。

       史格连忙告罪,“微臣不敢。”

       “诶!”忽必烈将之扶起,“这是朕的福气,有你们为朕思虑,哪有办不成的大事?”

       一语带过,“那赵维于旧宋是何爵位啊?”

       “回陛下,获封宁王。”

       “宁王啊?”忽必烈苦笑,“那朕也不能再赏他个一字王了吧?”

       众人大笑,“自是不能。”美的他。

       “那就...封大元宁国侯吧!赐府宅于城中,御遣府仪,也不算亏待于他。”

       确实不亏待。

       要知道,恭帝降元也只封了瀛国公,福王赵与芮亦不过是平原郡公。

       赵维这种下三滥居然也能封侯,还有府邸仪臣,不得不说,已经是大大的优待了。

       “至于谢枋得......”忽必烈突兀沉吟,“既然和宁国侯一起来的,就先安置于侯府吧!”

       重点在这儿,谢枋得现在不好处理。借封赏赵维之名,其实是优待谢枋得,所有的赏赐亦是给他的。

       若是赵维在侧,也不得不感叹,忽必烈确实有两下子!

       反正大宋那些皇帝没法跟人家比,心思缜密,滴水不露。面面俱到,上下欢喜。

       这样的对手,又有横扫天下的蒙古悍军相助,近乎无敌。

       而更可怕的是,臣子没说的话,忽必烈也已经想到了。

       刚刚留梦炎欲言又止,没有开口,其实是心中不安,怕谢枋得降的太容易了。可碍于气氛,又不敢扫兴。

       而忽必烈不但知道留梦炎要说什么,而且早有防备。

       待群臣退去,内侍上前,一直温和浅笑的忽必烈脸色渐渐变得不愠不火,说出一句,“张珏送过去了?”

       内侍恭身,“回禀大汗,一早就送过去了。在城门口唱了半天,谢枋得想听不见都难呢!”

       忽必烈点了点头,“去吧,代朕去迎接叠山先生与那宁国侯。看看他们见到四川錿将成了疯傻的癫子之后,是何反应。”

       “喏!”

       内侍徐徐退后,准备出去。似是想起一事,又折了回来。

       “敢问大汗,宁国侯得了封赏,要不要将其带到御前当面谢恩?”

       忽必烈闻言,不耐烦地摆了摆手,“寻个说头,打发了吧!”

       一个纨绔,要不是于谢枋得,于赵与珞还有些用处,早就一刀砍了去,还见?

       大元皇帝真没那个闲工夫搭理他。

       ......

       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       城门之侧,赵维看着那疯歌老汉,皱眉发问,“这人是谁?”

       待马小乙出队,问了行走百姓,回来之时,已经落魄失魂。

       “那是...那是张将军!”

       “什么!?”

       赵维险些惊叫出声,“张珏?张君直!?怎么可能!?”